「服裝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這道無法以三言兩語概括的深奧命題,乃服裝設計師們努力創新時尚面貌的驅動力,在百家爭鳴的80年代更是見證了無邊的影響力──有Martin Margiela從概念性角度切入探討服裝結構的涵義,有Vivienne Westwood以揉入龐克口音的破壞感服飾挑戰服裝既定形象,有Thierry Mugler藉模仿生物體的華麗衣裝改寫未來主義的發展脈絡,更有川久保玲(Rei Kawakubo)回溯時尚的創造原點,以打破傳統思維的變形衣版和浮誇輪廓,向服裝的存在拋出擲地有聲的叩問。
而與川久保玲並列「現象級設計師」地位的,除了以無彩衣裝著稱的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之外,三宅一生(Issey Miyake)也是那筆在時尚史書頁間閃閃發亮的名字,這3位服裝設計師帶著超前身處時代的真知灼見,並肩航向當時被歐洲人「鎖國」的巴黎時裝周,以前所未有的創作手法掀起時裝的革命,尤其是以褶子衣設計著稱的三宅一生,更是費盡心思地探討服裝於功能、裝飾與形式之間的錯綜關係,同時揉入位於光譜兩端的東西方文化思維,淬煉出強烈的個人特色,以散落的百褶裙片和立體的幾何廓型,實現對人體形式自由的追求。
Photo:Issey Miyake, Vogue, Irving Penn, Surface mag, Yatzer, The Japan TimesSportswear International, ARTS THREAD, UAL Workflow
以下,讓我們一起來抽絲剝繭地探究這位大師的創作哲學吧!
#1
從小受到美國文化耳濡目染,培養出對東西文化的獨到見解
於1938年出生於日本廣島,三宅一生僥倖逃過了廣島原爆,卻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觀點,其中最顯著的,便是戰時受到美國文化的薰陶,讓他對東西方文化培養出屬於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東京多摩美術大學修讀平面設計期間,三宅一生漸漸將注意力從2D轉向3D,服裝的形式令他著迷,驅使他在畢業後勇敢踏出日本領土,於1965年來到巴黎時尚學府Écol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 la Couture Parisienne接受高級訂製服的正規教育,並先後效力於Hubert de Givenchy和Guy Laroche的工作室,進而承襲了優雅的法式時尚美感。
Issey Miyake
在這之後,三宅一生也曾搬至紐約、與設計師Geoffrey Beene一起工作,那時正值日本萬國博覽會(Osaka Expo ’70)展覽期間,三宅一生注意到日本的設計潛力不容小覷,便決定於1970年回到東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Miyake Design Studio”和同名品牌“Issey Miyake”,並成功進駐紐約精品百貨Bloomingdale’s;1973年,三宅一生更受邀回巴黎,與Sonia Rykiel和Thierry Mugler等其他設計師共同舉辦展示會,從此打開品牌知名度。
>>> 三宅一生80年代的作品
>>> 三宅一生具「東西合璧風格」的創作
Photo: Issey Miyak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Dazed & Confused Magazine,Japanese Fashion Archive,Irving Penn,
#2
將「褶子」技術發揚光大,形塑美感與機能兼具的雕塑感服飾
雖然三宅一生並未發明褶子(pleats)這項製衣技術,卻是將其發揚光大的重要推手,其創作不僅具有奇特而浪漫的外觀,同時也撚入高度功能性,只需將其折疊便能輕鬆放進行李箱或衣櫃中,Issey Miyake於1993年創立的副線“Pleats Please”便專賣這種方便收納的褶子衣,以先進的壓褶技術打造「像第二層肌膚」那般舒適好穿的衣著,同時又能於人體之上形塑出極具特色的體形美。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當初修讀的是服務上流社會的高級訂製服,但三宅一生創立品牌的目的卻是「為所有文化、年齡層與消費能力的人們製衣」,對此他曾說:「我確定了一件事:我想做的並不是給那些有錢人穿的衣服,而是像牛仔褲、T-shirt那種可以讓很多人穿的、方便清洗、穿著舒適的衣服。」
便是這番信念,賦予三宅一生服裝實穿耐用的特點,不僅可以水洗、可以在幾小時之內晾乾,還可以像泳衣一樣扭曲或折疊,為現代女性提供精緻又舒適的日/晚裝選擇。
Photo: Issey Miyake, nss magazine, 10 Curates, Atopos, Charles Broskoski, Oliver Wood Books, futur404, nolupic,ARTS THREAD,Irving Penn
#3
以革命性的“A-POC”創作理念,打造零浪費的實穿衣著
Issey Miyake於1999年起,也開始鑽研名為“A-POC(A Piece of Cloth)”的製衣概念,試圖僅用一塊完整的布料製作一件衣服,透過巧妙的版型設計和紡織技術打造可自由改變形狀的衣服,全程不使用裁剪、縫合等任何傳統製衣手法,完整體現三宅一生「先有布料、後有服裝」的設計理念,與傳統西方「以嚴謹的分版剪裁凸顯人體線條」的製衣順序恰恰相反,三宅一生的創作手法跟日本和服與印度紗麗(sari)的概念頗為相似,都是先將布料開發出來,再讓人體自己去詮釋衣服呈現的形狀。
Issey Miyake SS 1999 ready-to-wear
而三宅一生這股對布料完整性的堅持,也讓人聯想到「布料雕塑家」Madame Grès,她捨棄傳統打版技術,改而模擬古希臘服飾的圍裹與垂墜技法,直接在人台上扭轉、堆疊、捏塑出服裝結構,讓布料享有決定自身形貌的自主權。
Photo: Issey Miyake, MoMa, Trillium Studios Film,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e English Group, Pleasurephoto
#4
開創「客座藝術家系列」,端出精彩絕倫的跨界創作
三宅一生此種「如呼吸般起伏於人體之上」的禪意衣裝,也吸引到不少藝術家和攝影師與之進行跨界創作,於其所開創的「客座藝術家系列」中,便曾將藝術家森村泰昌(Yasumasa Morimura)翻攝的新古典主義畫家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作品放上打著褶子的連身裙,也與情色攝影巨擘荒木經惟(Nobuyoshi Araki)一同推出印有其作品的洋裝款式。
Issey Miyake X Yasumasa Morimura
Issey Miyake X Nobuyoshi Araki
此外,三宅一生的服裝也曾被中國爆破藝術家蔡國強「戲玩」──其於1998年在Cartier基金會展覽中心點燃63件“Pleats Please”洋裝,在經過無數次試驗之後,完美地燒製出龍型焦痕,隨後也被轉印成摺子衣上的詭異圖案走上秀台。
「衣服雖然穿在外面,但必須用心體會與感受。」
三宅一生藉由這段話,準確地定義了他有些空靈、有些奇幻、卻又腳踏實地的創作哲學,其孜孜不倦的實驗性精神更造就今日時尚泰斗的地位,雖然品牌現今已交由宮前義之(Yoshiyuki Miyamae)操刀,我們仍能於Issey Miyake最新2019秋冬系列中,窺見三宅一生的設計DNA,透過錯落的幾何線條和立體的三角形褶襉獲得完整演繹,同時加入鮮豔色彩的休閒風格,為一貫的前衛美學注入鮮活生命力。
Issey Miyake 2019秋冬系列
由宮前義之接手後的Issey Miyake,也添入烘烤延展褶縐(Baked Stretch)、3D蒸氣延展褶縐(3D Steam Stretch)等技法,以及可自由捏塑形狀的“Dough Dough”布料(相關報導點此),玩出褶縐型態的新高度。
Baked Stretch
3D Steam Stretch(布料製作影片點此)
Dough Dough Fabric
Photo: Issey Miyake,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Vogue, Dazed & Confused Magazine, dfff00
Cover Art Design : Pai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