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國作曲家 George Gershwin 的音樂影響而誕生,1951年的歌舞電影《An American in Paris(花都舞影)》融入了舞蹈、藝術和音樂等元素,成為隔年奧斯卡上的大贏家,其劇情大致是在描述一位退伍的美國人隻身前往巴黎,在追尋藝術夢的過程中,面對愛情和現實掙扎的故事。戰後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的歐洲正重新擁抱希望,就像 Gene Kelly 飾演的主角 Jerry 一樣,充滿浪漫而樂觀的氣息….
乍聽之下是不是有點耳熟?
時間快轉到今天,若你也熱愛時尚、把《Sex And The City (慾望城市)》的台詞背個熟爛、或時常幻想《Gossip Girl (花邊教主)》的情節發生在自己生活周遭 ,那麼想必也早就追完 Netflix 的影集《Emily in Paris(艾蜜莉在巴黎)》了吧?
上個月推出即爆紅的《Emily in Paris》是《Sex And The City》和《Younger》等劇主創 Darren Star 的最新力作,故事講述由演員 Lily Collins 飾演的主角 Emily Cooper 從芝加哥外派到巴黎一間行銷公司的故事,卡司還包括百老匯音樂劇演員 Ashley Park、法國演員 Philippine Leroy-Beaulieu、Lucas Bravo、Camille Razat,以及曾參演過多部美劇的 William Abadie 等人,在影集上映前便有不少討論。
*貼心小提醒,還沒看完影集的話建議可以看完再來閱讀,否則或許會不小心被爆雷喔!
Is Emily Actually in Paris?
強大的團隊、俊男美女的組合,以一般影集來說感覺起來似乎還不錯吧,但為什麼播出後評價卻如此兩極?主要因為《Emily in Paris》的劇情太不切實際,除了老套到不行的劇情、對法國人嚴重的刻板印象、更將飽含多元文化的城市拍得非常單一且乾淨,刻意塑造出一個不存在的「浪漫花都」,《Le Parisien(法國巴黎人報)》甚至希望劇組多放點垃圾在街上,還以「我都快認不得自己的城市了」作為標題來報導本劇。
而另一個讓粉絲熱話的,就是 Emily 那讓人難以言喻的時尚品味——尤其是初次踏入巴黎辦公室時那套 Alice + Olivia 的巴黎印花襯衫,搭配 Ronny Kobo 蛇紋印花裙和 Christian Louboutin 寫滿 “Paris” 字樣的花色踝靴——因此在節目一開始就被法國主管和同事戲稱是「鄉巴佬」,還形容她像是一本攤在桌上的書,淺顯易懂。
但讓人疑惑的是,這次 Darren Star 再度邀請於《Sex And The City》合作過的傳奇服裝設計師 Patricia Field 操刀造型,其代表作還有影集《Ugly Betty(醜女貝蒂)》和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穿著 Prada 的惡魔)》等,曾獲得多個提名及獎項,更為廣大劇迷塑造出不少經典角色風情,為什麼這回 Emily 的品味卻讓人不敢恭維?
#1
聚焦塑造「專屬角色」的特殊氣質
若你是帶著寫服裝秀評的心態來看,難免會白眼連連,但在影劇的世界裡,服裝與角色相輔相成,更是連貫劇情的重要元素。不論是外表光鮮亮麗的傲嬌作家 Carrie、缺乏時尚敏銳度卻勇敢樂天的 Betty、或誤闖時尚殿堂的勞碌小助理 Andy…. 從這幾個知名影集和電影中,或許不難發現 Patricia Field 的造型設計都聚焦於塑造「專屬角色」的特殊氣質,而非真的要將她們打造成「時尚女神」。
Patricia Field 希望自己能為世界各地的女性們示範更多搭配,鼓勵大家到衣櫃挖寶並重新想像、組合出自己過去從未思考過的樣子,同時也想將每個角色的故事歷程納入打扮之中,利用服裝來補充台詞以外的背景、性格、甚至是劇情的氛圍,讓角色們散發出積極的正面能量,增加觀眾的印象與感受。
#2
角色、劇情與服裝的三角關係
《Emily in Paris》劇中的主人翁 Emily 是一位初到巴黎、具備專業長才的年輕女性,因此服裝有很大部分依照她在當地的經歷和環境來設定。「巴黎就是巴黎。對任何年輕女孩來說,能在巴黎追尋自我是件夢寐以求的事——過去先是 Carrie Bradshaw、現在則輪到了 Emily Cooper。」身為資深紐約客的 Patricia Field 也受巴黎氛圍影響並分享道:
「巴黎是時尚的夢想地,我想只要是熱愛時尚的女性都能從中體會到那種感受。」
有感於此,Patricia Field 本次也與劇組另一位法國劇服設計師 Marilyn Fitoussi 攜手,以確保劇中法國和亞裔角色的造型能有所根據,避免用過於「美式」的風格來著裝。至於唯一的美國人 Emily 則參考了開篇提到的電影《An American in Paris》,將美國人對巴黎那種浪漫到無可救藥的迷戀心理,揉入 Emily 樂天直率的熱血性格裡中。
1951年電影《An American in Paris》劇照
不像《The Devil Wears Prada》裡的主角 Andy,在劇中選擇改變打扮來得到主管和同事的尊重,觀眾們可以跟著劇情發展觀察到她越趨時髦的造型,也能體會角色心境上的轉變,而讓角色改變外在的用意也呼應了電影中段轉折(當她被告知要代替第一助理 Emily 去巴黎時),一直到結尾離開後,我們可以看到 Andy 又換回熟悉的牛仔褲、靴子和夾克外套,卻不見電影剛開始的青澀、多了些成熟風韻,對著 Miranda 親切一笑,顯示她在經歷一番成長後了解到自己的價值、做出改變、並繼續朝著夢想前進。
2006 年電影《The Devil Wears Prada》劇照
回到《Emily in Paris》,觀眾在影集一開始就能感受到主角 Emily 不管是個性上的正向活潑,不管主管再怎麼尖酸、挑戰再怎麼困難,她都能抱以不可思議的樂觀心態面對——而這一切也都反映在她的服裝上。運用無法忽視的撞色、印花、飾品、手袋來搭配,沉浸在自己的樂趣之中,也表現出她對巴黎的感受:色彩繽紛、大膽刺激,並且無需改變自我迎合他人,只要稍微調整視角,一切都能充滿魅力。
因此看到這我們先稍微停下來想想——先不論一位年輕女子是否負擔得起這些高端精品——Emily Cooper 這個把情緒展露無遺、工作時自信卻莽撞、為人過度樂觀的開朗女子,不管在穿著或文化體驗上都的確是個「鄉巴佬」,她就是一個會穿得滿身印花、用浮誇吊飾的 “Basic Bitch”。
《Emily in Paris》劇照
同理也能印證在其他三位女性角色身上,舉例 Emily 的上司 Sylvie,穿著具有企業人士的幹練優雅,在不同場合間的禮服和打扮多以低調的素色單品組合,談吐得宜,嚴肅正經卻不失性感大方;在巴黎當保姆的落跑土豪千金 Mindy,說話直接了當、幽默感十足,穿著比 Emily 略少了特色名牌助陣,隨性紮起的頭髮、背心搭配迷你裙、皮草外套、搶眼飾品等,就像她的奔放不羈卻平易近人的個性一樣,看似瘋癲卻溫暖可愛。
而在畫廊工作的法國閨蜜 Camille 則散發相對時髦的氣息,以常見的襯衫、丹寧褲、格紋裙、正裝等單品來搭配,將鄰家女孩的基調添入點貴氣的質感,金髮綠眼加上甜美笑容,個性和善又熱心,任誰都會想跟她做朋友吧?
Emily 的法國上司 Sylvie(Philippine Leroy Beaulieu 飾演)
落跑千金 Mindy(Ashley Park 飾演)
法國閨蜜 Camille(Camille Razat 飾演)
#3
致敬《Sex And The City 》的驚喜巧思
有感網友的疑惑,Lily Collins 也在宣傳期受訪時分享,她認為 Emily 從小就熱愛《Sex And The City 》影集,不管是風格或想法都受 Carrie Bradshaw 影響頗深,嚮往在時尚產業工作、穿著設計師品牌服飾時髦地走在街頭,因此當這個來自美國中西部、出身普通中產階級家庭的女孩有機會前往巴黎長居,那種「美夢成真」的滋味肯定非常激動。
而既然都請到 Patricia Field 了,與《Sex And The City 》的連結當然不止這樣。第二集中 Emily 參加派對著用的黑色蓬裙,便是致敬《Sex And The City 》影集結局 Carrie Bradshaw 在巴黎街頭奔走時所穿的綠色薄紗裙;而被取笑是 “Le Plouc” 的鐵塔元素則呼應了《Sex And The City 》電影版 Carrie 的鐵塔包;隨本劇熱賣的相機手機殼則與 Carrie 的姓名項鍊有類似效用,都用來作為代表角色的標誌性物品,讓人能看到物品就直接聯想起她們——還有,她們兩人都在巴黎踩到了狗屎。
致敬《Sex And The City 》的驚喜巧思
其他的彩蛋還有第六集歌劇院所配戴的頭飾,是呼應1957年的電影《Funny Face(甜姐兒)》裡 Audrey Hepburn 的造型——因為許多人認為 Lily Collins 跟 Audrey Hepburn 很神似,甚至希望未來有機會她能出演 Audrey Hepburn 的傳記電影,於是在這邊做了點小致敬。
至於第九集 Emily 在拍賣會上所穿的白色高訂禮服,其實是法國設計師 Stephane Rolland 的作品,特地為本劇重製,在拍攝完後還寄了一套與劇中同款的全新禮服和鞋子給 Lily Collins 留念收藏。
Lily Collins 於《Emily in Paris》劇中的造型
1957年的電影《Funny Face》裡 Audrey Hepburn 的造型
設計師 Stephane Rolland 為戲特製的白色高訂禮服
#4
所以《Emily in Paris》值得看嗎?
《Emily in Paris》目前第一季已上架 Netflix,網路上的評價仍是負大於正。儘管你我心裡最該去巴黎的 Emily 另有其人,但個人認為還是能給這每集不超過半小時的輕鬆喜劇一個機會,拿來配飯、通勤或化妝時拿來當背景音樂播——有位 Lily Collins 的粉絲朋友甚至把它拿來當 Podcast 練英文——都非常適合。
內含滿滿 Darren Star 的風格,以一種過於理想的情境演繹,裡頭的角色似乎總能輕鬆解決麻煩、總有漂亮的服裝和樣貌,雖不切實際,但換個角度想,也讓忙碌於生活的人們有機會脫離現實,哪怕就是一下子,在螢幕前與角色們經歷一場夢幻的冒險——畢竟這是影集、不是真實人生,若娛樂節目搬演的是超寫實生活記錄,我想大概也沒有人看得下去吧?
最後,若你在看完影集和各家解析後仍意猶未盡,或是想參考更多劇中搭配的話,這邊也介紹幾個粉絲頁面:@emilyinparisoutfit 以及 @fashionofemilyinparis ,裡頭都有清楚的服裝單品介紹和來源,或許能讓你在等待下一季推出的空檔裡挖掘到更多造型靈感——或避開某些地雷——也說不定喔。
The Emily who’s in Paris right now/The Emily that deserves to be in Paris ASAP
Photo:Emily in Paris @ Netflix @emilyinparis
Cover / Art design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