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Bonjour 我的巴黎情人提供
之前和幾位在不同精品公司任職的吃飯,聽到一些很有趣的資訊,想跟各位讀者分享。以前就有跟大家說過,在法國精品界工作,擔任門市銷售是最有可能的機會。一方面是精品界也不像是金融業等,亞洲人可以用很強的專業優勢來打敗法國人,進入公司內部;另外一方面,法國人大概是歐洲自我意識最強的國家,對於外國人的步步進逼、搶工作雖然非常不滿,但為了滿足亞洲客人的需求,一定要雇用會說中文的店員,對這個現況他們也莫可奈何。然而,公司內部對法國人來說就是一個阻絕亞洲人的最後防線,說什麼都要守住,所以很少聽到有人能夠順利進入公司核心,除非是有強烈開拓亞洲市場需求的品牌。
但即使是擔任精品門市銷售,不同品牌還是會開出很不同的員工福利和條件。對大家來說,Prada、Dior等聽起來都是差不多的品牌,一般人可能還會將Dior擺在稍高一點的水平上,但實際上哪一個品牌福利較好呢?我在Dior上班的同事告訴我,大家都以為LVMH集團會給出較好的福利,但實際上大錯特錯,Prada給員工的抽成更多。另外像LVMH這種超大集團,對於銷售人員要求非常嚴格,在拿商品給顧客時,手要擺在商品的哪個部分、用哪個角度展示給顧客都有規定,簡直就像日本茶道一般嚴謹,因此銷售人員會比在一般品牌更加辛苦。
我朋友就有跟我說,他一開始以為LVMH較好才去那裡工作,沒想到在集團內換了幾個品牌後,才發現公司福利根本比不上Kering等集團,像他在Dior的男裝部門,他賣再多整間店的員工都是拿一樣的薪水。但他現在想跳槽也沒辦法,因為HR威脅他:『你敢跳槽以後LVMH所有品牌都永不錄用你。』說完他嘆了口氣。他還跟我分享了最近開會讓他很傻眼的事情,開會時主管給了他一個情境考題,問他遇到這樣的情況他會怎麼做:『要是今天同事在旁邊昏倒,快要死掉了,但同時突然有客人進到店裡,你會怎麼做?』他邊模仿法國人的口氣,邊很激動個跟我說:『Jessy你知道嗎,他竟然問我這樣的問題!我感覺他要我回答要先招呼客人,但是同事已經在旁邊快要死掉了誒,是不用打119嗎?』我問他後來怎麼回答,他告訴我:『後來我真的天人交戰,雖然有點怕回答要招呼客人,如果賭錯了主管會覺得我很冷血,但是後來我還是跟他說要先去歡迎客人。然後不出我所料,主管聽完非常滿意。』
聽他說完我笑了好久,真的是只有法國人會想出這樣的問題,另外在Hermes工作的朋友也告訴我一些工作上的情報。例如亞洲人最趨之若鶩的Birkin Bag,因為在法國買實在是便宜太多,所以很多人都會特別到巴黎購買,但我常常都會聽到有人告訴我:『Birkin在門市根本買不到啊,完全要看運氣,就算運氣好剛好有,也不是我要的顏色。』然而我在巴黎Hermes工作的朋友告訴我,其實大店裡根本什麼顏色的Birkin都有,各種材質都有貨,但只要你是亞洲人就一律不賣。
大家還記得之前有人出書告訴大家該如何買Birkin,裡面的方法就是先花個一、兩萬買Hermes的其他商品,再不經意地問:『你們這裡Birkin有沒有貨?』說這樣就能夠順利買到。我朋友告訴我這根本沒用,因為他們完全沒有業績壓力,如果銷售人員很喜歡你,跟你很投緣他才有可能賣你Birkin,但機率不高,因為給包之前他們都會先問主管,要主管同意才能賣,尤其是熱門的色款。我朋友建議大家,如果想買可以拜託法國朋友幫忙,因為就算對方不直接賣你,至少會讓你填資料排隊,在巴黎亞洲人好像連排隊都不行。因為我朋友是法國人,所以我問他:『這樣難道不會有點種族歧視嗎?』但他聳聳肩,告訴我:『就算這樣每天還是一堆亞洲人進來問有沒有Birkin,要是真的賣了還得了?』
我不知道寫了這篇,會不會反而讓大家更欽佩可以買到Birkin的人,因為在這種重重障礙的情況下,還能買到Birkin,給人很厲害的感覺;但其實我覺得可以換個角度思考,為什麼那麼多品牌在歧視亞洲人,但亞洲市場仍然不斷成長,甚至成為唯一有在賺錢的市場?舉A&F的例子,這個超級歧視亞洲人的品牌,在台灣還是很受歡迎,不久之後台灣也會有分店進駐,但實際上在美國,A&F和Holister是美國青少年票選『以前曾經穿過,但現在再也不穿』品牌的前幾名。
這篇前後好像是探討兩個完全不同的議題,因為剛好聽到這些資訊所以有感而發,這些都是我聽現在在這幾間公司上班的人告訴我的,或許會跟大家的經驗有所出入。
分享給有想要在巴黎擔任門市銷售的人,還有對買Hermes Birkin很有興趣的朋友。
photo: PURSEBLOG、 JustLuxe、P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