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多年前,服裝設計課的教授曾語重心長地跟我們說:「現今的時尚界已經沒有原創性可言了,因為所有的新設計都是在效仿20世紀的風格。」而此種「20世紀的風格」是具有階段性的,如20年代戰後時期解放女性肢體的著裝風氣,造就電影《大亨小傳 (The Great Gatsby)》中的「小太妹風格(Flapper)」,而50年代由Christian Dior開啟的經典“New Look”、70年代崇尚自由的嬉皮風格、80年代反政府主義的喧囂龐克,以及90年代由Nirvana樂團帶動的“Grunge Fashion(頹廢時尚)”等等,也都能於今日秀台上瞥見其深遠影響力,百家爭鳴的20世紀無疑奠定了時裝史的重要發展。
而除了上述幾個特別具啟發性的風格之外,屬於60年代的未來想像──“Space Age(太空時代)”風格,更是連結時髦風尚與社會發展的關鍵指標;1955年,美國和蘇聯發起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吹響了探索外太空的號角,航空火箭和人造衛星等發明隨即問世,而1969年由Neil Armstrong完成的首次登月任務更被視為「全人類的勝利」。
這些對未知事物的勤奮挖掘,不僅促進了科學的發展,也於當時人們的穿著上反映出來──迷你裙設計、著名的白色皮靴“Go-go boot”、以銀色塑料製作的連身服、幾何鏤空與異材質的運用等等,皆為Space Age最具指標性的設計特色,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André Courrèges、Paco Rabanne 和Pierre Cardin 這3位傳奇設計師的努力,將鮮活的未來主義能量織入衣裝,和60年代超模Twiggy、Peggy Moffitt等人一起,定義了洋溢樂觀氛圍的時尚風格。
Photo: Pierre Cardin, W Magazine, Klassik Magazine, Final Fashion, RandM,gum, Waldina, The Swinging Sixties, They Roared Vintage, Pinterest
以下,一起來見識這3位服裝設計師令人欽佩的創造魔法吧!
#1
未來主義之父:André Courrèges
於1923年出生的法國設計師André Courrèges,從小便對藝術有著夢幻憧憬,但最初修讀的其實是與時尚沒什麼淵源的工程學,畢業後隨即進入空軍擔任飛行員,結束服務後才開始正視對時尚設計的濃厚興趣,從而踏上服裝與紡織的正規學習之路,接著進入Jeanne Lafaurie和Balenciaga等高級時裝屋工作,提升設計知識與剪裁美感。
André Courrèges and the models wearing his designs
在為Balenciaga效力的這10年間,André Courrèges結識了未來妻子Coqueline Barriere,一拍即合的兩人於1961年成立了自己的品牌,正逢當時女性摒棄50年代窄身剪裁、擁抱寬鬆輪廓的風氣轉換,別有洞見的André Courrèges決定將象徵自由精神的迷你裙*和H-Line / A-Line短版洋裝等充滿活力的服裝輪廓帶進市場,於1964年和1965年分別發表“Moon Girl”與“Space Age” 2個服裝系列,使用厚重布料如華達呢(gabardine)製作衣服,並大膽切割出方型、圓形等鏤空形狀,還為模特戴上護目鏡打造新穎造型,為當時風氣仍偏保守的時尚界投下震撼彈,與其於1964年推出的白/銀色低跟中筒靴“Go-go boots”,共同引發名為「太空時代」的時尚新潮流,此舉也為André Courrèges贏得「未來主義之父(the father of Space Age fashion)」的美譽。
“Moon Girl” Collection
Go-go boots
André Courrèges致力於推動功能性(functional)與解放性(liberating)兼具的著裝精神,「身體移動的自由」成為他的創作驅動力,他曾如此訴說他的理念:「妳(女人們)不再只想走路,而是想跑步、跳舞、開車,妳選擇搭上飛機而非火車,而衣服也得具備這樣的機動性才行。」雖然這位大師的設計曾被Coco Chanel嫌棄為「破壞女人的體型」,André Courrèges仍冷靜睿智地回答道:「至少我不需用上解剖刀便能使女孩們年輕20歲。」
關於André Courrèges為時尚界所作的貢獻,法國知名設計師Christian Lacroix曾以此番精闢論述表露崇拜之情:「Courrèges所開發的,是整個20年代中唯一一種避開所有歷史民俗參考的革新風格,完整表達出記憶中那僅存的、充滿樂觀氣息的黃金十年(60-70s),這種風格是如此強烈、健康且具流動感,不需倚靠任何懷舊或異國情調便能獲得前行的動力。」
1990年,André Courrèges因病退出自己苦心經營的品牌,並於2011年將品牌賣給法國行銷傳播公司Young & Rubicam的共同主席Jacques Bungert和Frédéric Torloting,創意總監人選幾經更迭後,現由Jil Sander前設計師Yolanda Zobel操刀品牌設計,於秀台上延續André Courrèges的前衛科幻精神。
*迷你裙(mini skirt):目前普遍認為André Courrèges為此裙裝款式開創者,並由「迷你裙之母」Mary Quant賦予“mini”這個名稱(靈感取自於她最愛的汽車品牌),並大力推廣普及。
>> Courrèges 2019春夏服裝系列(點此看完整秀圖)
Photo: Vogu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Medium, formidable mag, Klassik Magazine, Daily Front Row, TRENDLAND, MyFatPocket, ArtStack,Pleasurephoto Room
#2
異材質時尚的先行者:Paco Rabanne
曾聽過有句話:「精通建築的人通常都能成為優秀的服裝設計師。」這樣的推論精準地落實在Paco Rabanne的創新設計中,這位於1934年在西班牙出生、與André Courrèges成就並列的時尚改革者,於1939年因西班牙內戰而和擔任Balenciaga裁縫師的母親一同逃往法國,雖然當初唸的是建築系,卻對時尚情有獨鍾,並將此種對線條和結構的理解帶入日後的時裝創作脈絡中,同時也體現在他為Dior、Givenchy和Charles Jourdan繪製的珠寶/鞋履草圖上。
Paco Rabanne working in the studio like a smith
Paco Rabanne’s fashion illustrations
也許是過度浸淫於寶石和金屬的魅力之中,Paco Rabanne於1966年以自有品牌名義,發表「12件用現代材質製作卻無法穿著的洋裝(12 Unwearable Dresses in Contemporary Materials)」,大玩令人眼花撩亂的金屬、紙張、塑料、玻璃纖維、針織皮草等異材質,其開創的Chain Mail(鎖子甲製衣技術)更成為後輩設計師如Anthony Vaccarello百玩不膩的設計元素。
Paco Rabanne性感前衛的裙裝,也成為Audrey Hepburn和Jane Fonda等女星於電影中穿著的經典造型,以冰冷的金屬材質帶出冷漠疏離的科技感,對此他曾說:「我不相信會有任何人能創作出前所未有的全新款式,無論是帽子、大衣、外套或裙子,『尋找新的材質』才是時尚的唯一出路。」
Audrey Hepburn wearing Paco Rabanne in《Two for the Road (1967)》
Jane Fonda wearing Paco Rabanne in《Barbarella (1968)》
Girls wearing Paco Rabanne in《The Making of Casino Royale (1967)》
為了拓展其時尚帝國,Paco Rabanne也推出極具特色的香氛系列,如1969年的“Calandre”、1979年的“Metal”和1999年的“Ultraviolet”等女香,分別以盈滿綠色元素的花香型醛味調、佛手柑與玫瑰木的香氣層次,以及添入多種香料的東方花香調為主要特色,尤其是“Ultraviolet”以矽、金屬和玻璃共組的紫色瓶身設計,更是將Paco Rabanne標誌的未來主義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此種匠心獨運的建築結構也應用在“Lady Million”女香和“1 Million”男香的金色包裝上。
然而好景不常,Space Age風格於70年代漸漸褪出趨勢之外,取而代之的是偏愛柔軟布料與鮮豔印花的嬉皮文化,Paco Rabanne品牌名氣一落千丈,設計師最終於1999年賣掉品牌並隱居幕後,而品牌在經歷不同創意總監帶領後,現由Balenciaga前設計師Julien Dossena接管。
>> Paco Rabanne 2019春夏服裝系列(點此看完整秀圖)
Photo: Paco Rabanne, Vogue, Harper’s BAZAAR, Refinery29, Zoe Magazine, Runway Magazine, Wondernet Magazine, The Blogazine, Fashion Gone Rogue, The Art of Dress, Fashion Salon, fashionhisto, Sarara Couture, Rice and Beans
#3
玩轉科幻元素的幾何衣型:Pierre Cardin
說到形塑Space Age風格的時尚先驅,我們也不能不提與André Courrèges同樣來自法國的Pierre Cardin,出生於威尼斯並在法國接受教育,年僅14歲便已習得裁縫技能,並為Schiaparelli和Christian Dior效力,被許多人認為是「接管Dior的最佳人選」。
Pierre Cardin
然而,Dior浪漫無邊的高訂風格,實在無法與Pierre Cardin那嚮往搭乘太空船的創意腦洞成功連線,導致他毅然決然地離開這座奢華時裝屋,並於1951年自創品牌,發表男女裝混合的“Cosmos Corps”系列,以各色塑膠布料、工業用拉鍊與奇趣的幾何鏤空製作衣裝,搭配黑色圓頂毛氈帽,傳達其獨樹一格的未來主義觀點,此種風格也延伸至其1996年雞尾酒裙上刻意突出胸部的錐形設計、1970年那雙浮誇巨大的太陽眼鏡,以及1990年那件有著奇特造型的塑膠雨衣上頭,而其如雕塑般的古怪服裝結構(如當年紅極一時的泡泡裙剪裁 / Bubble Dress),也是Pierre Cardin個人特色的極致渲染。
“Cosmos Corps” Collection
Bubble Dress
除了服裝產品之外,頗具商業頭腦的Pierre Cardin也積極開拓現今紅遍全球的飾品/皮件生產線,對於家具、日用品、汽車等產品設計範疇也多有涉獵,甚至於80年代跨足餐飲業,經營起食品的銷售,這位擁有600多種專利產品的天才設計師還曾驕傲地說:「以“Pierre Cardin”作為品牌名的一切都屬於我,我可以睡Cardin床、坐Cardin軟椅,並在我設計的餐廳裡用餐,使用我創造的燈具照明,從劇院看戲到展覽會參觀,都可以不出我的帝國。」
此外,Pierre Cardin還曾揚言要在月球上開設品牌專賣店,並不惜重金將自己的居所改建成充斥科幻感的泡泡宮殿,將外太空奇想徹底撚入每日呼吸的生活之中。
Photo: Pierre Cardin, WWD, W Magazine, Atlanta Magazine, The Cut, QUARTZ, SCAD FASH, Artspace, modbrother, COLETTE, The MANOR, Bustown Modern, The Swinging Sixties, Blue17, Jean-Marc Fray Antiques, Bucket List127
也許當我們回顧這些設計,會發現這3位設計師詮釋的「未來主義」,與現今的服裝風格或科技發展並未完全相襯;然而,不可否認地,這些由金屬、塑膠和奇異剪裁製成的服飾,仍大力左右著當代科幻片劇服的風格脈絡,年輕的時裝設計師們也都爭相效仿這些極具參考價值的經典,試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持續以大熔爐式的創意風格餵養日漸流失原創性的時尚產業。
Cover Art Design :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