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衣服永遠少一件,身為彩妝愛好者的化妝包內的唇膏也不嫌多,從最初入手的正紅色到近年流行的裸色調,梳妝台早已經擁有數十支唇膏,不過熱愛塗唇彩的你是否知道有個屬於唇膏的節日呢?
7 月 29 日是國際唇膏日(National Lipstick Day),以下就來談談有關此節日的由來,以及唇膏起源歷史。
國際唇膏日 National Lipstick Day
7 月 29 日被視為國際唇膏日(National Lipstick Day),雖然行之有年,但真要探究起它的起源卻沒有統一的說法,直到 2016 年,一名名為 Huda Kattan 的美容企業家為其正名並註冊,才有了正式的「國際唇膏日」。
Huda Kattan 原先是彩妝師,以美妝部落客的身份在網路上展露頭角,而後創辦的個人美妝品牌 Huda Beauty 更大受歡迎,影響力之大,還被稱作是「美妝界的 Kim Kardashian」,在她的提倡下,越來越多人在這天慶祝國際唇膏日。
原來早在古文明時期人們就會擦「紅唇」
追溯唇彩的歷史,蘇美人被認為是最早使用口紅的人,他們將粉碎的寶石與蠟、油混合製成,塗抹在嘴唇和眼周作為裝飾。古埃及人也會塗上紅唇作為社會地位的象徵,他們的唇膏由胭脂蟲製成,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唇膏成分。古希臘時期,紅色的唇彩則被訂定為性工作者專用,好用來區分其他階級的女性。
直至 16 世紀,英國伊莉莎白女王在白皙的臉蛋抹上深紅唇色成為標誌造型,紅唇才再次於上流女性間流行起來。風靡一時過後,唇膏又被貼上了負面標籤,1770 年英國國會嚴格禁用唇膏,只因當時人們認為裡頭添加的某種成分能勾引男性,是誘拐男性結婚的「巫術」。
世界上第一支「管狀唇膏」誕生了
雖然唇彩的概念歷史悠久,不過大多沒有統一的形式,都是自己在家 DIY。我們熟悉的「管狀唇膏」於 1870 年才真正誕生,是來自法國品牌 Guerlain 的 Ne M’oubliez pas 勿忘我唇膏,靈感來自於蠟燭,以鹿脂、蓖麻油和蜂蠟製成,當時還沒有金屬管身,而是用紙管、綢緞作為外包裝,上妝時則以刷具或指腹沾取。
首款旋轉式唇膏要到 1923年,在 James Brace Mason Jr. 申請專利後才被廣泛使用。
Photo: Guerlain
唇膏從無性別,演變成女性力量的象徵
現在提到唇膏,大多數人還是會將其聯想到女性氣質,但其實唇膏在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分性別的,而會有這種聯想,或許與它演變成女性力量的象徵有關。
1912 年,紐約發動了女性參政的遊行,Elizabeth Arden 發送給示威者多達一萬多支紅色唇膏,參與者紛紛抹上紅唇上街,唇膏成為女性意識抬頭的象徵,女性開始用鮮豔的紅唇表達自我,是一種叛逆,也是解放。這一場遊行檯面上是以婦女參政權為主訴,但隱藏在其中的意義則是:無論是穿著褲裝騎自行車的新女性,還是戴著大帽子、抹著鮮豔唇色的優雅女士,她們都有權利自由選擇想要的東西。
1920 年代,隨著無聲電影與摩登女郎的興起,唇膏一度流行起來,接著遇上經濟大恐慌,唇膏價格高攀不起,變成難以企及的奢侈品,銷量大幅減少。二戰期間,美國和歐洲為激勵士氣,開始女性塗抹鮮豔的唇膏。
Photo:Elizabeth Arden
到了 1950 年代,在當紅電影明星的加持下,如 Marilyn Monroe、Elizabeth Taylor 等,女性在電影中看到她們,追捧模仿她們的造型和唇色,唇膏終於開始走入一般女性的視野,漸漸與女性氣質連結在一起,有了性感、漂亮的象徵。
歷經被貼上性工作者的標籤、女性解放,走到性別流動的新時代,至此,唇膏變得更多元化,各式各樣的質地如唇釉、唇蜜,琳琅滿目的色澤,包含粉紅、深棕色、裸色任君挑選,就連擦唇膏這件事也不再侷限於女性,根據心情和裝扮,不分性別、年齡,任何人都能為自己擦上最合適的唇色。
Read More
>>> 屬於夜晚的迷人唇色!Margot Robbie 演繹 CHANEL 超炫耀的絲絨唇膏「不眠之夜限定版」
>>> 蕊芯上還有雕刻圖騰!Hermès 全新限量版霧面唇膏,這個精緻度太讓人驚艷
Art Design: Beck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