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台北有好幾場不能錯過的藝術盛宴,由國立故宮博物院攜手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共同策劃、歷時多年籌備的《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就是其一。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跨越 19 世紀中葉至 20 世紀中葉,從法國鄉野光影到城市街角,從細膩肖像到現代形式的誕生,一場集結梵谷、馬諦斯、秀拉與卡薩特等 38 位藝術大師的展覽,將於 6 月 14 日至 10 月 12 日在故宮北部院區第二展覽館展出,一次網羅了 38 位藝術巨匠、共計 81 件橫跨百年的經典之作,為觀眾揭示西方繪畫是如何從自然光影的捕捉走向現代藝術語彙的誕生。
展覽以 5 個主題區域建構策展視角,從身體的描繪、人物的刻劃、自然的凝視,到城市與鄉村的地景記錄、以及水域風光的詩意凝結,每一筆色彩與構圖,都回應著時代的悸動。
身體的描寫,不只是肉身的輪廓,更是形式的革命
展覽自「身體姿態」出發,《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聚焦不同藝術家對人體描繪是如何在媒材、風格與時代之中演化的。
其中高更以〈大溪地的出浴女子〉挑戰古典的尺度與視角,馬諦斯筆下的〈扶手椅上的裸女〉則以扭動的構圖展現對感官與色彩的探索,秀拉的素描習作則顯示點描法下的身體分解,建構出由寫實通往抽象的過渡路徑。
一張臉的描寫,是社會身份的載體,也是畫家凝視的軌跡
在「肖像與人物」單元中,畫作描繪的不僅是被攝者的五官與神情,更承載著工業革命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的身份變動與自我投射。包含雷諾瓦筆下〈彈鋼琴的少女〉溫柔靜謐,記錄了法式的日常生活;考特的〈春日〉則為象徵與現實的混融,傳達人與自然、幻想與現代的交織。
風景成為畫家凝視祖國的方式
「徜徉自然」則聚焦於 19 世紀後期,一窺畫家是如何從都市喧囂中退場,轉向自然景致尋找創作靈感,其中塞尚的〈布凡莊園〉以結構與形式探索大地的內在節奏;而梵谷的〈花朵盛開的果園〉則將個人情感投注於筆觸間,清晰浮現印象派過渡到表現主義的界線。
城市的速度與鄉間的寧靜
在「從城市到鄉村」展區中,藝術家描寫的不只是地理,更是節奏,其中畢沙羅以〈蒙馬特大道〉的冬日清晨記錄巴黎的流動視角;秀拉則在〈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中以點描方式展現週末午後的光景。
水岸邊的餘光
展覽最後來到「水岸風光」,聚焦於鐵路開通後人們對沿岸風景的觀看視角,畫家們遊歷港口、海岸與河畔,將水與光交織的變化化為流動的畫布,其中波納爾的〈聖特羅佩舊港一景〉便以繁複色彩疊加展現海面微光,構築如夢似幻的時間感知。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日期:2025 年 6 月 14 日- 2025 年 10 月 12日,週一至週日 09:00 – 17:00
地點:國立故宮博院北部院區 第二展覽館一樓特展廳
Read More
>>> 當光穿越海洋:莫內《睡蓮》等印象派 52 件真跡,將於台北富邦美術館展出
>>> 漂浮於水上的詩意樂章:巴黎「皮諾私人美術館」展出藝術家 Céleste Boursier-Mougenot 作品
Photo: 時藝多媒體, The Fe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