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G-Dragon 在個人社群曬出一張耐人尋味的照片,他身穿藍色針織外套,內搭水藍襯衫,下半身則是黑色西裝褲,頭戴小偷帽,靜靜佇立在泳池邊,身體微微前傾,低頭凝視著水面,這樣的姿態,沒有多餘的動作或表情,卻引來許多網友的討論:「這是什麼意思?」、「GD 在想什麼?」
G-Dragon 重現藝術史上的經典場景
若將畫面與藝術史連結起來,答案便清晰許多,這張照片,被不少網友認為其實正是 G-Dragon 向英國藝術家 David Hockney 的經典之作《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致敬。
《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
Photo: CHRISTIES
這幅畫作是 20 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圖像之一,也是 David Hockney 藝術生涯中最為人熟知的作品之一。畫中,一名身穿粉紅西裝外套的金髮青年,正低頭凝視著泳池裡游泳的另外一個人,兩人視線並未相交,卻在同一個畫面中被強烈連結,營造出複雜而曖昧的氛圍。
《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的準備照片,拍攝於 1972 年,地點是法國南部聖特羅佩附近的 Le Nid du Duc 別墅
Photo: CHRISTIES
這種凝視與距離,既是對人際關係的寓言,也是對情感裂痕的隱喻,而 GD 的致敬照,正好複製了畫中凝望的瞬間,再現跨越半世紀的經典場景。
它承載著一段失落的戀情,佳士得稱之為:「對一生唯一愛情的生動註腳。」
《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最初的靈感來自偶然,1971 年, David Hockney 在工作室地板上發現兩張無關的照片,一張是扭曲的水下泳者,另一張是低頭凝視地面的男孩,這兩張影像的巧合,立刻讓他萌生了將「兩個不同風格的人物放在同一畫面」的想法,於是 David Hockney 開始創作,卻在經歷數月反覆修改後,最終親手將第一個版本毀掉。
直到 1972 年,他準備參加紐約 André Emmerich 畫廊的展覽,才決定重啟計畫,David Hockney 帶著相機前往法國 Saint-Tropez 的別墅,以助手與好友為模特兒,拍攝了數百張參考照片,隨後回到倫敦工作室日夜作畫,每天投入 18 小時,終於在作品運送到美國的前一晚完成這幅巨作。
David Hockney 連續兩週每天工作 18 個小時,最後在《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運往紐約的前一天晚上完成了這幅作品
Photo: Jack Hazan / Buzzy Enterprises Ltd.
David Hockney 後來回憶道:「我必須承認,我非常喜歡那段創作的時光,那種全心投入的強度,令人興奮不已。」
畫中的青年形象,正是 David Hockney 的前任戀人 Peter Schlesinger,兩人相識於洛杉磯,當時 Peter Schlesinger 還是他的學生,David Hockney 曾以 Peter Schlesinger 為繆思,嘗試將他的年輕與美貌定格在畫布之上。
David Hockney 在倫敦肯辛頓花園拍攝了他前伴侶 Peter Schlesinger 的照片,並以此為基礎創作了站在泳池邊身穿粉紅色西裝的人物
Photo: Jack Hazan / Buzzy Enterprises Ltd
然而,這段感情最終不免走向破裂,因此這幅作品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一段愛情殘影的紀錄,有人說,泳池裡的泳者正是 Peter Schlesinger 的新戀人,這番說法無疑讓這幅作品更具情感張力了。
也有另一派說法表示,站在池畔上的是 David Hockney 本人,泳者正是 Peter Schlesinger,彷彿凝視者的冷靜與水中身影的疏離,構成了愛情消逝後的矛盾與心碎。
泳池意象為何?
提及這幅畫,就不得不談論到 David Hockney 對泳池的著迷。
1964 年,他初次抵達洛杉磯,從機窗往下望去,藍色泳池點綴在後院與山丘之間,這放在英國仍是奢侈的景象,卻在加州成為了尋常日常,這個瞬間,彷彿讓他找到了終身的創作主題。
然而,如何表現水面的清澈與漣漪感,對畫家來說卻是一大挑戰,水既沒有固定形狀,也沒有既定色彩,如何在平面畫布上呈現出它的流動與透明?
David Hockney《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1972 年,私人收藏
Photo: DAILY ART MAGAZINE
David Hockney 就透過藍色的色塊、白色的線條、粉紅與黃色的波紋,描繪出水波的折射與閃爍,他甚至將這些符號性的水紋帶進現實,親手在自己洛杉磯家中的泳池底繪上符號狀的粉藍水波,讓家成為一幅「可游泳的畫作」。
最終,泳池意象成為了 David Hockney 藝術畫作中不可或缺的符號,既代表加州陽光下的自由生活,也象徵他對男性身體與情感關係的探索,除此之外,《A Bigger Splash》、《Peter Getting Out of Nick’s Pool》等作品,也皆是以此為核心,逐步建構出鮮明的藝術語言。
《A Bigger Splash》
Photo: THE CULTIVIST
拍賣紀錄與文化傳奇
2018 年 11 月,這幅《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在紐約佳士得拍賣會上以 9031 萬美元成交,刷新了當時「在世藝術家」的拍賣紀錄,超越了 Jeff Koons 的不鏽鋼氣球狗。
拍賣現場經過 10 分鐘的電話競價,最後落槌時,全場爆出掌聲,這一刻,不僅將 David Hockney 推上了藝術市場的高峰,也讓這幅作品成為大眾文化的話題中心。
消息傳出後,周杰倫在 Instagram 上曬出一句”It’s coming home.”並附上一張他在泳池邊模仿畫作姿態的照片,瞬間引發熱議,讓人猜測「這幅畫的神秘買家是不是周董?」,雖然後來證實真正的藏家是台灣企業家陳泰銘,但周杰倫的貼文與行動,仍為這幅作品加上了明星效應的註腳。
2023 年,這幅作品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與國巨基金會(由陳泰銘創辦)合作的展覽中亮相,標示為基金會典藏,正式揭曉了其歸屬,從此,這幅畫的故事,大眾所聚焦的不再只是關於藝術市場的金額紀錄,而是一段交織藝術、愛情與收藏文化的傳奇。
從 David Hockney 到 GD 與周杰倫,經典如何持續發聲?
這次 G-Dragon 的一張照片,讓許多人再次將目光投向 David Hockney 的藝術作品,從 1970 年代的加州後院,到今日亞洲流行文化的明星演繹,泳池邊的凝望已成為跨越時代的姿態。
對 G-Dragon 而言,這或許是一種時尚與藝術的對話,他透過姿態再現畫中的神韻;對周杰倫而言,這無疑是收藏家的自我宣言,將名畫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無論是致敬還是擁有,他們都共同將這幅畫推進了大眾的視野。
David Hockney 如今已 88 歲,被譽為「英國藝術教父」的他,一生跨足油畫、水彩、攝影與舞台設計,不斷與時代技術對話,他的創作始終圍繞著人際關係與觀看方式的探索,而泳池系列則將這種探索推向了高峰。
David Hockney 與前伴侶 Peter Schlesinger
Photo: DAILY ART MAGAZINE
其中,《Portrait of an Artist(Pool with Two Figures)》無疑是最鮮明的象徵,它既是愛情故事的殘影,也是對形式美學的挑戰,更是一個時代文化的縮影。
泳池邊的凝視,從未停止,它穿越了畫布、相機與社群平台,持續提醒我們:藝術不只是觀看的經驗,更是人與人之間,難以言喻的情感連結。
Read More
>>> 周杰倫與 GD 同框引爆話題,就連畫作也有戲!合照背後的畢卡索畫作你看懂了嗎?
>>> GD 雛菊手燈、水果熟透了瞬間…,這位韓國美甲師的作品「遇水會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