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中貿易關係暫時喘息時,時尚品牌卻依舊身陷不確定的漩渦之中。
2025 年 5 月 12 日,美國與中國發布聯合聲明,宣布雙方將暫停相互加徵的關稅,為已持續數年的貿易戰按下暫停鍵,美方將對中國的報復性關稅從 145% 大幅降至 30%,中方對美國的關稅也從 125% 調降至 10%,這項協議自即日起生效,暫定為期 90 天,也就是直到 8 月 10 日止。
暫時可以喘息,長期發展卻像迷霧
對於長期仰賴中國生產線的時尚品牌來說,這無疑是一場及時雨,但同時也像是一記錯愕的耳光,因為這三個月的暫停並非結束,而是意味著一場更長期不確定性的開端。
在聯合聲明中,雙方強調了「建立可持續、長期且互利的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市場對此消息反應也非常迅速,隔日美股立即大幅上揚,象徵投資者的短期信心回升,不過,對品牌經營者而言,這並不是放鬆的時刻,反倒像是一場關於應變與策略調整的賽跑才即將開始。
英國倫敦數據分析與諮詢公司 Globaldata 市場研究公司零售總監 Neil Saunders 就分析:「雖然這項暫停讓品牌有更多時間與空間調整,但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貿易政策依然搖擺不定,大多數品牌會持續尋求更平衡的供應鏈結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但也有品牌會暫時採取觀望態度。」
來自紐西蘭的成衣品牌 Paris Georgia 正是例證之一,其共同創辦人 Georgia Cherrie 表示:
「我們當然鬆了一口氣,但也感到無比挫敗,因為這一切就像是一場被迫參與的遊戲,品牌被夾在兩國政治角力之間,時刻都處於被壓迫的狀態。」
Georgia Cherrie 也坦言,這樣的局勢反而讓他們更堅定搬離中國生產的決心:
「現在的供應鏈局勢變動太快,如果全部倚賴單一地區,對品牌風險極高,因此我們已經開始積極尋找其他製造基地了。」
從「中國製造」轉向多元產地,第二波供應鏈外移潮成形
這次的暫停將美國對中國的關稅調整至更貼近國際水平——歐盟目前課徵 10%、墨西哥與加拿大為 25%、英國亦為 25%,而 4 月初所宣布的對亞洲製造地區額外加徵 10%-50% 的計畫,也暫時擱置了。
對於中小型品牌而言,策略調整必須更加謹慎,其中 Bernstein 分析師 Aneesha Sherman 就警告:「許多品牌會提前下單,搶在 90 天內完成出貨,但這樣可能會導致庫存過剩的風險。」
這樣的事情對許多品牌來說並不陌生,回顧川普第一任總統任期,早已有一波品牌將製造移出中國,或至少進行多元產地布局,零售顧問公司 The Consumer Collective 的共同創辦人 Jessica Ramírez 也指出:
「這次會掀起第二波撤離潮。」
對 Paris Georgia 而言,30% 的關稅雖然遠比原本的 145% 可控,但依舊是一筆不容小覷的成本,Georgia Cherrie 強調:「即便未來關稅介於 50%-80% 之間,那也足以改變一個品牌的經營模式,我們會被迫調漲售價,但那與我們對消費者的承諾背道而馳。」
Jessica Ramírez 也補充:
「雖然這 30% 看起來合理許多,但放在其他既有稅則之上,累積下來的總稅負依舊非常沉重。」
Photo: @paris__georgia
各出奇招自救,從暫停出貨、吸收關稅到動態定價試水溫
事實上,有些品牌早就已經提前行動,一如來自澳洲的服裝品牌 Réalisation Par,由於其絲質單品主要產自中國,便選擇在 4 月 23 日暫停美國出貨,預先因應 5 月 2 日原訂生效的關稅,品牌於官網上表示:「我們正在努力尋找長期對策,希望能儘快恢復供貨,與我們的夢幻女孩們再度相見。」
Réalisation Par 是 Dua Lipa 與 Hailey Bieber 著用品牌
Photo: @realisationpar
也有品牌選擇自行吸收關稅成本,例如美國針織品牌 Lingua Franca 原本計劃於 4 月底漲價,最後仍選擇自行消化成本;另外根據報導,電商平台 Amazon 一度考慮在結帳時加入「關稅項目稅」,但在受到川普政府的批評後,又緊急撤回這項構想。
至於這次關稅緩衝是否能穩定零售端價格?美國服裝與鞋類協會總裁 Stephen Lamar 坦言:「90 天的暫停或許能讓我們短暫脫離貿易僵局,但即使只剩 30% 的關稅,對一般美國民眾來說,仍是相當吃不消。」
《And just like that…》中 Charlotte 曾穿上美國針織品牌 Lingua Franca
Photo: @linguafrancanyc
Stephen Lamar 也十分憂心接下來的運輸成本:
「如果運費因為關稅政策的來回波動而飆升,我們可能會看到整體成本和售價再次攀升,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份長期穩定的貿易協議,不僅限於中國,更應涵蓋所有貿易夥伴,如此品牌才能放心進行長期的生產、投資與供應規劃。」
Photo: @linguafrancanyc
貿易戰仍未結束,品牌仍須在不確定中尋求穩定戰略
雖然上述提及的多為地域性品牌,但從名人加持效應來看,不難發現這些本土時尚品牌在其母國市場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無論是 Paris Georgia 在大洋洲的穿透力,或是 Réalisation Par 在 Y2K 世代間的口碑傳播,皆顯示它們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黏著度與品牌忠誠度。
然而,這樣的基礎是否足以抵抗川普關稅政策所引發的動盪?當 30% 的關稅成為無法逃避的現實、當製造成本與運輸成本雙雙攀升,這些本就資源有限的中小品牌,是否還有足夠的餘裕撐過下一波政治風暴?政策轉向可能不是打垮品牌的最後一根稻草,卻可能是讓它們被迫轉型、轉移甚至退場的起點。
Photo: @linguafrancanyc
在政策未明之前,多數品牌仍將繼續走在試探與備戰之間,而此刻的準則,依舊是那句老話:
「為最壞的情況做好準備。」
對時尚品牌而言,這場為期 90 天的關稅暫停雖然短暫舒緩了供應鏈壓力,卻無法根治政策反覆帶來的不確定性。
在這場充滿政治博弈的貿易戰中,品牌既要為當下喘口氣,也得未雨綢繆、調整供應鏈策略與定價結構。
暫時的讓步,並無法掩蓋長期動盪的現實,因此真正的挑戰,仍在前方,且步步緊逼。
Read More
>>> 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川普執政的未來,時尚產業何去何從?
>>> #RethinkingFashion:UNIQLO 正用 AI 悄悄決定你下一件買什麼,問題是,你會乖乖買單嗎?
Art Design : Ch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