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的光怪陸離,經常是許多人朝著這扇窄門探頭探腦的原因,然而這個領域形塑出的目眩神迷,卻也往往給人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距離感。究竟在時尚圈工作的人們,除了華服、香檳、鎂光燈以外,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工作樣貌呢?在 #FashionInsider 連載當中,我們與深耕產業多年的時尚工作者們展開對談,一究褪下誤解以後時尚工作的真實樣貌。
還未走入 if&n 工作室前,早已被品牌那詩意動人的服裝形象和文字所深深吸引,那些在形象照中翩然起舞的歌者,就像是山野間餘音繚繞的動人篇章,也宛若似紅塵之中恣意暢然、回眸一笑的女子,令人得以細細品味到生活之中的五感之美,同時也完美呈現出 if&n 遺世獨立的仙氣形象。
春天在櫻花樹下鋪了一席草地,青色的河水依傍而行,料峭寒風吹襲,花瓣如綿綿細雨,日光在翠綠草地灑了一片燦爛,河底的水草擺動雙手歌唱,流水駝著花瓣徐徐前行,光線到不了的地方,樹影裡有潮濕的養分在醞釀,靜靜等待第一聲雷響。
今回我們特別邀請到 if&n 創辦人及設計總監蔡宜芬(Yifen Tsai),一同分享她從2013年創立 if&n,至今已然邁入第十年的經驗談。
一次偶然的契機,讓她至今都可以持續做著自己喜歡的衣服
對 if&n 創辦人宜芬來說,創立品牌並非天命,也並非什麼強大驅動力所推動下的計畫,僅是在一次契機中,因為熱衷於做自己喜歡、想穿的衣服,而順理成章成為志業。原來宜芬在大學畢業後,先待在大學老師的工作室學習,因此有機會動手製作衣服、並找到一家小店販售,自此開啟宜芬的服裝設計師之路。
加上2013年誠品生活選物店 AXES 正在籌備開業,當時店長恰巧是宜芬的朋友,同時也在尋找品牌進駐,他認為宜芬所設計的服裝相當具有可塑性,因此詢問她要不要做一桿衣服放在 AXES 店中販售,但由於宜芬追求完美的個性,認為即便要做一桿,也必須很認真去執行,包含品牌名字、Logo 和洗標…等細節,都必須先規劃好,就這樣,if&n 誕生了。
從佛系創業,到邁入第十年,秉持著「做了就不會想要隨便」
宜芬坦承品牌創立初期,對 if&n 的品牌定位還沒有相當明確的規劃,一開始就是純粹做著自己想穿的衣服,並且把它們統合成一個屬於自己的風格,她認為:
「當你做著連自己也想穿的服裝時,這系列自然而然就會有統一性。」
聊及草創期遇過什麼挫折?宜芬也相當實際地表示:「當時的困難就是沒有資金,但那時候因為年輕,所以沒想太多,我的家人也非常支持我,所以就算只有20萬元的資金,我還是開始了,不過當時其實還是有別的工作,所以 if&n 的產量很少,可能一款只有三件、五件,最多就十件。」
由於有正職的關係,宜芬都是抓著空檔進行的品牌運作,而上天也不負苦心人, if&n 第一季推出時便得到許多人支持,當時所賺進的錢,宜芬都存下來作為品牌下一季的成本費用,因而慢慢地有第二季、第三季…一直到現在, if&n 已經邁入第十年了。
if&n 2023SS You Must Believe In Spring
「沒有什麼事情是『我不行』,用心你就能做到。」
創業的辛苦,難以用三言兩語道盡,尤其在服裝設計產業並不蓬勃發展的台灣,很多品牌難以經營,更遑論是難以打進大眾市場的設計師品牌。
問及宜芬有沒有這樣「撐不下去」的時候?她悠然答道:「沒錢的時候就覺得撐不下去(笑)。」
「可能因為我比較固執,所以我會一直告訴自己『我可以』,關於做品牌這件事,我絕不會告訴自己『我不行』、『我跨不過去』,絕對不能這樣想!」
秉持著「天塌下來也沒在怕」的強大心理素質,遇到麻煩事來時,宜芬就想辦法耐心解決:「我不會因為覺得快不行就說『我不要做了』,因為已經花了很多心力在上面,絕對不能這樣就放棄。」
經歷上海參展、設立櫃位,感受實體店鋪的強大助力
在品牌稍微邁入穩定後,2016年秋冬,宜芬秉持著直覺,前往去上海參展。儘管在國際上獲得了曝光度和知名度,但 if&n 實際接到的訂單卻與預想有落差,宜芬發現,從2016到2019三年參展期間,這部分幾乎是沒賺錢的,尤其因為展費金額昂貴,還要包含機票和住宿費,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於是在參展三年後、遇上疫情爆發之時,宜芬便毅然決然決定不再飛往上海參展了。
這期間,宜芬也邊著手實體店的進行,因為她認為原先僅有網路販售渠道的 if&n,時常會讓人感覺設計師品牌「很遙遠」,加上不能試穿,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比較沒有熟悉度,便在南西誠品開立了第一間台灣實體店舖,也因為實體店的開設,宜芬更加體認到「設計師品牌」非常需要試穿,且品牌客源也大多是來自於實體店鋪,這讓宜芬更加確定開店是對的決定,爾後也有了台中勤美誠品快閃店的誕生。
對談中,宜芬多次強調實體店面對於設計師品牌的重要性,她繼續分享:「在開設台中勤美誠品快閃店後,原先可能有百分之五十的人流並不知道 if&n,但逛街逛到就有機會接觸了。」
她認為,台灣消費者一般不會在網路上買高單價的服裝,除非是精品,所以實體店對設計師品牌來說,是有極大影響力的;另一方面,在客人前往 if&n 實體店試穿後,也常常出現「在網路上想買的是這件,試穿後挑選的是別件」的狀況,因此開設實體店鋪對於 if&n 整體發展來說,可以說是相當大的助力。
if&n 2022SS Dancing In The Dust
與顧客的關係像極了愛情
從2013年創立 if&n 至今,宜芬也從原先單純的服裝設計師,轉變為品牌經營者,心境上自然也有很大的轉折,「剛開始只是純粹做自己喜歡的衣服,那時候只有一個人,所以就是一條龍,從找師傅打版、車縫到做銷售表單,都是自己一手攔起。」
「可是當公司成立了,開始有員工後,你會發現要處理更多面向的事情,以前只要專心設計,其餘時間拿來做雜事,雖然是一個人當十個人用,但不用管太多,顧好自己就對了。可是現在我必須顧慮員工的心情、怎麼應對廠商,視野就得提升到品牌經營者的角度,考量的事情也會跟從前不同。」
她接著補充,品牌經營者得看的更寬更廣,要思考員工想做什麼、想他/她做得開不開心,因為當人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工作效率才會提升,因此她不希望員工對工作是沒有熱忱的,「並且也要考量員工的理想薪資、銷售員在工作上有沒有遇到什麼困難…,還要時時刻刻要思考客人對品牌的看法、維持品牌形象和風格,同時必須了解哪幾款是受歡迎的、哪幾款是不好賣的,為什麼不好賣?這些事都要考量。」
不僅如此,宜芬也會積極傾聽銷售員分享客人的故事,與銷售員保持良好的溝通,因為有時新客人初期給出的反應讓人感到挫折,但其實這些客人反而是真正很在意品牌的人:「消費者可能覺得自己買的時候是充滿期待的,但實際穿上去後卻產生了落差感,這中間的問題,有可能是客人對材質不認識,或是對商品不了解,所以必須要與客人有良好的溝通,詳細地跟客人介紹和分享,這樣客人反而會覺得:『喔,原來這東西是這樣啊!』同時也要開啟顧客的想像力,讓他們更了解品牌風格。」
因此無論如何,宜芬都認為,千萬不要讓品牌跟顧客的關係壞在「認知不同」上。這聽來簡直就像愛情一樣,有來有往,方是長久經營之道。
這時,宜芬的妹妹兼事業夥伴 Neko,也為我們闡述設計師品牌必須要特別注意的事:
「因為我們是小公司,因此很多事必須很小心,我們也常常害怕會有糾紛。外界看『做衣服』似乎是一件浪漫的事,但像我們這種設計師品牌,無論是價格、名氣和品牌信譽度,對於消費者來說,都是納入考慮的關鍵因素。」
if&n 2021SS Summer Breeze
關於「好」的品牌經營者,以及「好」的設計師
儘管身份在兩者之中切換自如,但對宜芬來說,永遠無法定義要到什麼程度才叫「好」。對她來說,好的設計師要忠於心中所想,不能忘記你對品牌的熱愛,可是好的品牌經營者要用什麼標準呢?她笑著說:「關心員工算嗎?」
「不過相比起來,也許品牌有沒有繼續地成長,才是關鍵吧。」
即便如今 if&n 在台灣設計師品牌中已經算小有名氣,但主理人宜芬仍然相當自謙,她認為公司的前進和成長,努力的並非只有自己,成長的當然也不會只有自己,其中在實體店鋪內,店員的努力更是功不可沒,因為這些第一線人員的服務,才能造就品牌的設計發光發熱,因此如果要說成長,那也是全面性的努力才得以換來的,每一個人的付出都極為重要。
考量顧客意見之餘,還有對設計的不可妥協
身為一個品牌經營者,雖然必須彈性地調整品牌的發展方向,但當然也有絕對無法妥協之處,也許當今的時尚圈更喜歡以「爆紅款」創造話題及流量,但對於宜芬來說,她很明確地知道自己的風格本身就不是爆紅款,而她最不能妥協之處也正是在「設計」上。
對此她表示:「比方有客人說:『你的設計真的用好多布料。』但我認為這樣就是很好看,所以這就是我不會妥協的地方,因為對我來說,質感跟版型好是最重要的。我也有遇過客人,他說沒辦法買別家的寬褲,我問為什麼?他說:『你們家的穿起來就是不一樣。』其實,這就是差在版型,還有你要不要花那個心思和成本去做,即便這樣不會讓我有好的利潤,但我就是不能妥協。」
「甚至有時候,很多版型我會改三、四次以上,每打一次樣,幾千塊就沒了,成本很高,但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呈現出來的樣子是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是不在意錢,而是我認為一定要做到滿意才行。」
if&n 2022AW Illusory Land of Great Void
沒有莫大的熱忱,千萬不要幻想靠這個能有高額的收入
作為台灣的設計師品牌,資源上本來就很難比得上國外的多樣性和便利性,對此,宜芬也跟我們分享了她對於台灣服裝產業鏈的看法:「其實服裝產業要更好,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是台灣在文化領域上的預算真的不多,為什麼韓國設計師可以發展這麼好,因為他們是傾全國的力量在結合產業鏈,所以相對的,他們資金也很龐大,不過台灣還是有很多困難之處,因為如果真的要丟進那麼多納稅人的錢,去全力發展服裝產業這一塊,意見一定會很多,也會有一個很長的陣痛期。」
確實,產業鏈的整合不僅讓韓國服裝產業大為興盛,韓國甚至連「布市」都發展地相當蓬勃,從東大門一進去,就可以拿到一堆布卡,而韓國在紡織技術上也發展得很快,雖然台灣有頂級的機能布與之比較,但成衣布料的種類就沒有那麼多。
當然,除了大環境影響下,產業「斷層」也是台灣服裝產業的一大難關,宜芬也直言當年在實踐服裝設計系班級中留下來持續做服裝產業的同儕也很少。
「很多人幾乎是一畢業就轉行,因爲做這個行業,真的需要很大的熱忱。」
那麼在如此充滿挑戰的環境下,要如何不斷維持熱忱?宜芬也有自己的一套處世哲學,她坦言,一開始可能會認為自己做得開心就好,但當 if&n 變成一家公司的時候,「銷售」就顯得格外重要了,設計師不能只是把自己定位在只是設計師這個位置,認為「我就是設計師啊,你看不懂我的衣服就算了。」要想的是「我要怎麼讓我的品牌可以持續運作?」
如上述所說,也許有些服裝設計師會覺得顧客看不懂自己的品牌就算了,開始抱怨產業不好,但很多時候,或許是自己的想法必須改變,因為如果設計師真的想做這塊市場,那在堅持自己的風格和理念之下,還是要符合客戶的需求。
而對宜芬來說,顧客考量主要是用於「細節的調整」,但在設計呈現上,宜芬仍然會以自己喜歡的風格為主,因此她認為,其實只要把很多面向都考量到,在台灣還是可以經營設計師品牌的,不過設計師品牌的成本一般來說很高,本來就不太可能一次銷售太多,所以千萬不要幻想靠這個能有高額的收入。
想要自創設計師服裝品牌?一定要先搞懂方方面面的細節
訪問到了尾聲,我們好奇地問宜芬,對於未來想要成為服裝設計師的一份子,或是自創設計師服裝品牌的人,能不能給些建議呢?
宜芬回答道,「我覺得想成為服裝設計師,不一定要自創品牌,你要先了解自己的興趣,然後去磨練,再看看自己是想成為什麼級別的設計師,如果你要自創品牌,一定要先搞懂一切大大小小細節,觀察時下的客人喜歡什麼,自己的風格適合什麼樣的市場,以及想把品牌定位在哪裡。」
她繼續表明,所以如果今天要做品牌,不能一股腦下去做,因為當發現賣不出去時就會感到挫折,而挫折是很容易讓人失志的,「但這不一定是因為做不好,很有可能是你想經營的市場,不是你的客群,所以一定要先做功課,千萬不要讓自己回不了頭。尤其現在網路發達,你的競爭對手不會是只有台灣本土而已,必須要思考『人家為什麼要買我的?』這些都要先做好準備,才不會做下去之後得不到成就感。」
宜芬最後如此總結:
「經營品牌的成就感,除了設計的過程之外,另一半也來自於有沒有人買、有沒有人欣賞,做品牌本身就是要銷售,不然何必做?其實這就是一個商業行為,你必須考慮全方位的面向,除了堅守你的風格之外,你還要思考如何經營,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Read More
>>> #FashionInsider:「對所有事物保持信念與好奇。」—— 專訪 Polène Paris 大中華區公關經理 Ling-Yi
>>> #FashionInsider:「認真工作並當個善良的人。」── 專訪 Peter Do 公關總監 Jessica Wu
>>> #FashionInsider:「很多人一來就問,什麼時候可以出國?」——專訪時尚買手暨營運長 宋安
Photo: Wang Kai Yun, if&n
Cover Art Design: Vic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