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圈的光怪陸離,經常是許多人朝著這扇窄門探頭探腦的原因,然而這個領域形塑出的目眩神迷,卻也往往給人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距離感。究竟在時尚圈工作的人們,除了華服、香檳、鎂光燈以外,還有哪些不為人知的工作樣貌呢?在 #FashionInsider 連載當中,我們與深耕產業多年的時尚工作者們展開對談,一究褪下誤解以後時尚工作的真實樣貌。
聊到時尚品牌,負責掌舵的創意總監或設計師通常是大家第一個會聯想到的人,也是每季的話題之一。但今日我們不聊這些鎂光燈前的人們,而是邀請到曾在 JACQUEMUS、Balenciaga 等品牌,以及巴黎歌劇院(Opéra national de Paris)和法蘭西喜劇院 (Comédie Française)工作,目前則為 Dior 約聘的高訂打版師阿嫣,來與我們分享這份工作的內容,以及亞洲人在法國時尚產業的心路故事。
成為打版師之前,先搞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通常修讀設計學位,不外乎就是想要成為設計師,或創建自己的品牌。但阿嫣不同,她表示自己想以不同形式來展現心中的設計魂:
「服裝設計產業中有很多職位,確實很多人會以我要自創品牌做自己的設計為第一目標。 但我是在入行後陸陸續續接觸到不同面向,也是因緣際會下進到打版製作的部門,從而獲得很大的成就感,所以就自然而然往打版的方向走了。」
或許你也跟我一樣,不太理解打版師實際的工作內容,甚至也不曉得時尚學校竟然有細分出打版的專業。但作為獨立新青年,看著高昂的學費跟嚴苛的入學標準,我想,要成為專業打版師,應該不一定要報考學校才有辦法達成吧?
阿嫣思考了一下:「現在自學的管道其實很多。以前只有書,但現在網路很發達,想學什麼都能在上面找到。跟很多行業一樣,像是你想當畫家所以自己開始畫,打版一開始也都是在亂做、亂剪,之後你就會去找方法,試著做出你想做的,那最後你可能就有機會成為一位打版師。」
在 Dior 高訂工作室工作的阿嫣
「但拜師學藝就要看緣份,因為每個人打版風格都不一樣,而且我覺得很難找到一個師傅去學藝——就像你在櫥窗看到一件衣服你很喜歡,你不一定找得到那位打版師。」
阿嫣接著說:「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回憶是我以前工作室的老闆,他是做打版出身的,用目測的就知道哪裡要改。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他可能只是走過,就會說:『喔這條線會太窄要改。』時至今日,這對我來說仍是個謎,我不曉得他是怎麼辦到的,可能就是經驗的累積。」
阿嫣在求學時期修讀了設計與打版專業,畢業後也做過婚紗跟舞台劇服裝,儘管履歷豐富,但對在尋求製作高級訂製服裝人才的品牌,以及極度看重履歷年資的法國文化來說,這樣的「通才」未必是好事,有時還會被視為是「不夠專精」,因此她選擇一條最實際的道路:從裁縫師的身份入職,先養活自己,再去思考下一步。
在法蘭西喜劇院 (Comédie Française)工作的阿嫣
找不到機會?那就自己去爭取!
裁縫師的工作主要是手工縫製跟使用車機縫合,而打版師的專業基本上是3D的立裁——就是先在人台上抓板型,再回到平面做精密修改——或是平面的打版。阿嫣向我說明:「其實過程就是一個生產線的概念,需要設計師發設計稿,打版師才有工作;需要打版師製版,裁縫師才有工作, 三者之間都是共存共生的。」
「但現實面如果把責任拉出來說,裁縫師做出來不好看,可能是因為打版師抓不好,再往上推就是設計師的設計不良,所以每一環都同等重要,沒有位階高低之分。不過,由於最後功名是放在設計師身上,當然設計師就擁有最大的權利和要背負最大的責任。」她接著解釋:
「我覺得以裁縫師的身份進入品牌的另一個好處是,你可以先觀察工作室的運作情況,以及他們的打版師需要具備什麼條件、需要怎麼跟團隊配合等等。」
至於是否該把裁縫師的工作作為一個跳板來做為選擇?阿嫣搖搖頭,表示裁縫師的工作在巴黎的職缺相對打版師多,且工作來源及收入穩定,不少服裝科系的學生畢業後都會選擇以此為職。但就是因為太穩定,很多人就會因為這樣選擇一直做下去,所以不能完全說是跳板,有時候只是個人對職涯的追求不同。
隨後她接著說道:「我想說我都繳那麼多學費了,不繼續往上爬實在是說不過去。並且我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更多追求,我希望能做不同職位的工作。因此在累積夠多的裁縫師經驗後,我就想再嘗試不同的職位、體驗負責不同的工作內容,未來也想爭取外派可以親自替客人服務的主管職等等。」
Dior 工作室窗景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句話套用在阿嫣身上可說是再合適不過。在不同品牌工作期間,她都會主動向主管提及自己的打版專業,以及想轉職成為打版師的念頭,直到遇到現在的主管,給了她兩、三週的試用期之後,她就從裁縫轉到打版了,她解釋:
「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實力,因為機會是一瞬間的事情,你不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需要徵人,以及他們的徵才標準。當他們看過你的實力後,他們就會記住你,之後就有更多機會。」
阿嫣的 Dior 工作證
品牌的高訂工作室氛圍長怎樣?
光鮮亮麗的大秀背後,都是這些辛苦的裁縫師和打版師們在幫設計師築夢,一起建立品牌的願景——但這些小螺絲釘的工作,可不是百分之百地成全別人,其中也是有創作成分在的。
「你可以先在人台上抓看看版型,抓到就是你的了。」阿嫣分享:
「有時候設計圖是不存在的,設計師只會告訴你他想要什麼輪廓、樣子,或是給幾張他的參考,其他就是我自己的創作。當然,最後協調時可能是設計師和打版師 50/50 或 90/10,但技術操作還是打版師負責。所以創作成分其實很高,只是掛的不是你的名字。」
Dior 高訂工作室
而當打版師與設計師出現意見分歧時,阿嫣表示,如果是製作上不可行的東西,打版師可以拒絕,或是硬著頭皮找出解法;如果只是感覺上不喜歡,則會先遵照設計師的建議去改。
「即便我知道改出來會更不好看——除非那個東西是我知道技術上不可能達成的。如果他真的堅持,我就會請教他:那要怎麼製作?在這種情況下,就是他要幫我想辦法,畢竟是要做他自己想像出來的東西。如果他也沒答案的話,那他就要妥協,不然就是給我一個解決方案。」在尊重分工的情況下理性溝通,如果最後成品真的不理想,那就是設計師的問題了。
Dior 高訂工作室
「其實團隊中彼此沒有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沒有看到什麼勾心鬥角的事情發生,但同事本身還是會有滿多情緒的。」
「我自己還在觀察的可能是主管對工作的分配吧!因為他需要去迎合資深員工的需求,他會把重要的工作分配給資深員工,畢竟他們年資久,或是當他們完成一個複雜的款式之後,會給他們比較簡單的工作來分配壓力。」阿嫣表示。
談到這裡,阿嫣也分享,雖然現在的主管年紀比較大,但只要有事都會和團隊一起討論、評估,以此來作為發配款式的考慮,「畢竟我們就是菜鳥,被留到最後考慮也有其道理。如果給我們重要訂單,資深員工也會有點不服氣,加上我們是執行的人,要是團隊間充滿耳語甚至是開始擺爛,那就會變成一個惡性的工作循環,沒有人樂見。」
Dior 高訂工作室同事
每件服裝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感動
除了高級訂製服,阿嫣也曾參與巴黎歌劇院的製作,為《Giselle》(吉賽兒)、《Mayerling》(魂斷梅耶林)及《Le rouge et le noir》(搖滾紅與黑)等劇戲服創作。
「跟高訂比較不一樣的是,劇場服裝需要跟舞台、燈光、劇本、角色等配合,是一個巨大的結合體,要互相搭配不同的部門呈現一場演出,來感動觀眾。高級訂製服則是為單一個體而生,或許是一位有錢客戶或明星,要走紅毯、展現品牌風格。這兩者的製程其實大同小異,都是為某個人量身打造的,但背後創作的緣由完全不一樣。」
「我之前某個工作的地方恰好兩項都有做,才讓我接觸到戲服。製作的時候就一直被美到,後來去看了演出,那個感動太巨大;看著自己的作品在舞台燈光下展現,全身熱血沸騰,讓我也想去做看看劇場。」
巴黎歌劇院服裝工作室
巴黎歌劇院服裝工作室,製作《吉賽兒》劇服
大品牌對外國人的接受度比劇場高,尤其是在尊重傳統及行內圈子的法國,雖然進劇場的門檻沒有到遙不可及,但首先你必須要先找到你想進的「門」才行。為此她也花了很多時間寫信、親自投遞履歷。
訪問到這裡,我們都不自覺地笑了出來,我順勢問阿嫣,如果不做服裝的話,不曉得她會想做什麼工作?阿嫣笑著回答:「不知道欸。如果不做這行的話,我想去當舞台劇演員!」
電影戲服工作室
製作歐洲宮廷戲服
不要花時間抱怨,做就對了!
這真的是個極度累人,又容易消磨熱情的產業呀!但同時又是如此充滿活力與創意,讓人想再多撐一下、再把自己推向極限一點點,看看會不會有什麼不一樣的際遇發生。她分享:「畢竟一路走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都在努力養各種我喜歡做的工作,因為很多工作一開始只收不給薪的實習生,或者公司為了節省預算,只願意以實習合約給實習薪水的方式續職,為了可以做下去,我都必須要另外打工以維持我的生計。」
對於想來法國發展的年輕人,阿嫣這麼建議:「所以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抱怨。來這裡一定會遇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但與其一直抱怨,不如去做點開心的事,來彌補你先前遇到鳥事的不愉快。」並笑道:
「如果你已經打定主意要留在這裡的話,就是死命撐就對了!」
參與 Dior 時裝周的阿嫣
Read More
>>> #FashionInsider:「沒有好的團隊,再厲害的品牌也無法走得長遠。」── 專訪 nomel 創辦人 Melinda
>>> #FashionInsider:「產品夠好,品牌自然會被看見。」── 專訪 Typology 創辦人 Ning Li
>>> #FashionInsider:「對所有事物保持信念與好奇。」—— 專訪 Polène Paris 大中華區公關經理 Ling-Yi
Photo:MainMain
Cover Art Design : Chara